发布于:2025-08-21 11:46:29 来源:安博电竞手机版yb34点cn 点击量:14次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正处于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创新”跨越的关键阶段。过去十年,行业聚焦于核心技术的跟跑与追赶,在部分应用场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未来十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将转向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人才教育培训等多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等制造活动的所有的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它不仅代表着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更是推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已取得显著进展,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积累。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从顶层设计上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技术层面,在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等领域,一批本土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逐步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竞争力。应用层面,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机械、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广泛开展,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解决了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历史难题。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的成立,以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推进,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制造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电子、机械、化工等多个行业的应用逐渐普及。上海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发力,推动AI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以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加快推进“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建设“AI+制造”工厂。推动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多场景集成为特征的“AI+制造”示范工厂,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集聚各类场景模型、智能产品和装备,推进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多类型具身智能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打通各类工业软件系统,提升动态感知能力,体现软件定义工厂、完全按需制造、智能工厂网络等制造新模式,形成标杆示范作用。
制造业和人工智能可谓是上海当前支撑力最重要的两个行业,一个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一个新兴起的产业。上海制造业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上海市在机器人、集成电路、3D打印、智能汽车等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部分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上海市经信委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截至2025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达394家,产业营收超1180亿元,同比增长29%,总利润增长65%;人才总量占全国近1/3,形成“企业倍增、规模倍增、人才倍增”的“三个倍增”格局。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上海正抢抓战略机遇,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创新企业、产业规模、人才数量“三个倍增”。
上海近日发布的《上海市逐步扩大AI应用的若干措施》就提出要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上海对标杆示范场景建设项目,按照核定总投资给予最高20%、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
上海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已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未来将继续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不断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发展,上海市有望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智能制造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正处于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创新”跨越的关键阶段。过去十年,行业聚焦于核心技术的跟跑与追赶,在部分应用场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未来十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将转向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人才教育培训等多维度协同,形成支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转变的核心逻辑在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叠加,更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和产业价值的重塑,需要产业链各环节、跨领域创新主体的深层次地融合。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自主与开放合作、如何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如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成为决定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命题。
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方面,重点在于推动AI技术在生产调度、质量检验、能耗优化等场景的深度应用,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自适应优化和智能化决策。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构建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模拟与优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作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操作系统”,将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算力资源和应用资源,推动跨企业、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
政策支持和生态体系构建是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政策层面将更看重系统性和协同性,从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市场培育、人才教育培训等多重维度提供支持。在研发技术方面,加大财政资金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投入,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标准制定方面,加快制定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在市场培育方面,通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方式,推动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加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国际合作也是生态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全球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合作,同时也需要热情参加全球产业分工,推动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和标准走向世界。
想要知道更多智能制造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智能制造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上一篇:解码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之路